分类
归档
秦尧《课堂内外科学Fans》约稿

秦尧《课堂内外科学Fans》约稿

随着近年来影视行业的蓬勃发展,观看电影、电视剧已经成为了大家平时生活中最大的消遣之一,而每一部特效大片在刷新着票房的同时也伴随着观众的吐槽。对于普通观众来讲,我们可以辨别特效的好与坏,但由于并不了解特效制作的幕后过程,很难说出究竟哪里好哪里不好,这篇文章就是来通俗地教会大家如何对影视CG特效发出弹幕并进行专业的吐槽。

ktnw_1

CG特效并不只是绿幕抠像

前一段时间国内某导演表示为了能够驾驭某科幻大片的特效制作,花了几年时间学习绿幕技术。听到这个,不得不让我为国内电影界对特效的理解感到担忧。绿幕抠像是把绿色的部分去除,替换成CG制作的素材,虽然这项技术为电影特效带来了革命,但只是特效工业流程中最基本的一个环节,而CG制作是特效最核心的部分,这一部分涉及到了概念设计、摄影机跟踪、模型、材质、动画、角色特效、物理特效、数字绘景、灯光渲染、合成等众多流程,其中任何一个环节出现纰漏都可能成为观众吐槽的槽点。

不过抠像虽然是基础,但也是最容易被看出破绽的环节之一。在处理颜色不平整的绿幕以及头发丝边缘、烟尘等细节时,ROTO师要一遍一遍地检查每一个像素,最后替换绿幕的内容之后还要还原这些细节。所以很多劣质的电视剧,我们会发现一些特效镜头的人物周围有很多生硬的抠像边缘,那些都是没有达到质量标准的。

普通观众想要吐得一口好槽而不被打脸,还是得了解一下到底什么是CG(Computer Graphics)特效。很多人一提到特效,想到的就是绿幕,认为特效就是单纯的抠像,甚至有的导演也这样认为。究竟什么是CG特效,这里有很多官方的说法,不过我们可以简单地理解为把P图升级成了P视频,如果你可以把视频每一帧画面都连贯地PS成你想要的样子,那么你就算会做特效了。听起来很简单,但这中间的复杂程度是难以想象的,对于单张的照片来说往往都很容易找出PS的痕迹,更别说序列了,这就是为什么特效这么贵的原因。

比较有经验有良心的特效公司每天都会进行看片会(Dailies),就是把各个部门各个环节制作的CG素材的预览效果都收集起来,总监和特效师们在大屏幕上讨论制作的方向和反馈,这可以理解为我们先对自己的作品挑刺儿和吐槽,尽可能地让观众看到更完美的结果。著名的特效制作公司MPC在制作《奇幻森林》期间,甚至达到了每天观看1000-3000个dailies的量,这种敬业的精神保证了项目的顺利进行以及最后成片的效果质量的统一,这需要花费大量的人力物力,每一个预览的版本,特效公司都会有工具记录和归档,方便以后查找和修改。

CG特效聚集了一大帮各有所长的人,模型师懂解剖结构,材质师喜欢拍一些脏脏的纹理,动画师观察运动规律,绘景师喜欢去荒郊野外旅行,特效师要对大自然的力学、光学有一定的知识储备。这些都往往不是简单的抠像可以解释的,也是为什么即便是导演也不一定懂特效的原因。

论特效大片导演的自我修养

不知从何时起,国产大片都喜欢加上国外某大片好莱坞特效团队参与制作的宣传口号,但是当观众真正看到电影时总会有被欺骗的感觉。特效的意义是为了剧情而服务的,让观众看到我们在生活中难以看到的画面。而很多影视作品却是打着特效的旗号,导演和制片都不懂特效,但为了通过炫技来赚足眼球,不仅特效浮夸粗制滥造,剧情也一塌糊涂,更有甚者只是聘请了几个国外有名的特效指导挂上名字来作为噱头,可谓挂着驴头卖狗肉。要拍一部好的特效片,导演不仅要对剧本台词、构图色彩、镜头语言、节奏把控等专业知识有独到的见解,同样需要对特效有很深入的了解才行。

最让我佩服的特效片导演是詹姆斯·卡梅隆,他对特效的热爱可以让他自身成为一部特效史。1977年,乔治·卢卡斯的电影《星球大战》上映时,有一位卡车司机看了这部电影,觉得很不错,于是也开始拍电影,这个司机就是詹姆斯·卡梅隆,他在12岁就写了一部科幻小说,是他的科幻影片《深渊》的故事原型。很多导演对于自己所要制作的特效并不是十分清楚,而是让特效师制作出多个效果,再从中挑选自己最满意的,只有詹姆斯·卡梅隆这样的少数几名大师级的导演能够对特效师描绘出自己脑中的清晰画面。

想要做到可以清晰地描述出自己脑海中的画面并不简单,首先需要的是对这个世界充满强烈的好奇心和探索欲。当《泰坦尼克》成为不朽经典时,谁会想到有一个人经常独自下潜到泰坦尼克号的海底残骸,看着这艘沉船,想像当年船上会有什么故事。又有谁会想到一个导演会在50岁的时候挑战独自下潜至地球海洋的最深处–马里亚纳海沟底部。这些切身的体会和对世界的观察成就了他伟大的作品。另外创新能力是特效最不可缺少的技能。我们的技术总是落后于好莱坞,是因为有像詹姆斯·卡梅隆这样的怪才导演在引领着这个行业。詹姆斯·卡梅隆是少有的特技设计出身的导演之一,在他的作品中,特技制作是极其重要而且具有革命性的。一部《阿凡达》重新定义了特效,3D立体技术从这部电影中得到了突破,甚至因为这部影片全世界的院线迅速增加了难以计数的3D荧幕。这部影片更是解决了传统的数字特效电影在拍摄过程中导演无法在第一时间得到抠像后合成的视觉效果这一世界难题。在CG替身演员身上安装的特殊摄像头也实时地完成了角色的面部表情捕捉。一个导演弄得跟科学家一样,还能拍不出好看的特效大片么。

国内影视特效行业的那些套路

在国内劣质特效的影视剧比比皆是,即便是耗资上亿,动用好莱坞技术和团队的电影也没有几部能让观众竖起大拇指。优秀特效公司和特效师的缺乏不可否认,但这个行业的大环境才是决定这一现状的罪魁祸首。

先谈谈钱的事情,中国市场投资方都喜欢认人买账,只要请到了知名的导演和演员,一部电影的收益就得到了保障,只需要一两百字的故事梗概和一张海报,就能拉到上亿的投资。而很多新人导演和工作室辛辛苦苦花了数月的时间打磨的故事、设计图、招标书,却很难得到投资方的认可。然后一个亿的电影也许只有7000万是制作费用,3000万都用到宣发上了,演员和导演拿了4000万,器材场地幕后工作人员等剧务用掉了2000万,可能只剩下1000万是用到了后期制作中。对后期的不重视,让这个处于产业链最末端的行业尴尬不已。

除了钱最重要的还有时间,我不止一次听说了类似的故事:当投资方找到导演和制片洽谈新片的时候,可能连剧本都没有定下来,往往就会问这个电影年底能不能上。电影在某种程度上只是一种商业模式,投资者关心的是如何快速地获得资金的回流和丰厚的利益。所以在后期制作时,时间被压缩得很厉害。原本我们可以去实地考察拍摄素材的时间变成了只能在网上搜索参考素材。为了节约时间,放弃了大量的细节制作,连自己这一关都没有过就到了deadline,还要不停地在加班中度过。

再有就是拍摄的不严谨和对后期的不尊重。很多导演由于不了解后期制作的要求,在拍片的时候不论拍成什么样子,都会说“没事,后期处理就行了”,这是对后期莫大的信任还是对自己拍摄不严谨的推脱。这直接回导致很多拍摄的素材都不能用,就算用了也很难做到完美的效果。例如绿幕搭设的不合理,有很多不均匀的颜色,会导致后期制作非常麻烦;在摄影棚室内拍摄室外的镜头时打光不合理,会导致后期制作的背景无论如何都很难融入拍摄的素材,看上去非常生硬。特效并不是万能的,这需要前期和后期无缝的配合。

面对我热爱的行业,有时候挺矛盾,全都是套路,但游戏都会有游戏规则,梦想也总会有追梦的人去实现的。吐完了槽还是祝愿中国的特效行业越走越远,为我们带来更多奇思妙想和不可能。

Previous Post中传公众号访问 | 《美国队长3》机场大战特效解析
Next Post没有特效的科幻电影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